为培养师范生地理实践力,领略中华大美江山。12月4日至12月5日,在学院和武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杨平恒、叶许春、张远瞩三位教师组织带领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2、3、4班员工,前往重庆市武隆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地貌学野外实习。
路途上,杨平恒、叶许春、张远瞩三位教师分别为各班同学讲述了本次课程实习的任务:辨识喀斯特、流水地貌的特征,解释并能验证其形成过程,构建该地貌演变顺序的宏观概念。
近四个小时的车程后,实习队伍首先来到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天生三桥。在这里,三位老师带领员工穿过天生三桥的桥洞,近距离感受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并详细讲述了天生三桥的地质和地貌特征、演化过程以及形成机理。此外,杨平恒老师还根据自己在水流中所测得的数据推断该段流水为本区域的外源水,判定该流水对石灰岩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并指导员工仔细观察四周岩壁,教导员工根据地貌特征快捷判断地层年代的方法。
离开天生三桥,实习队伍前往龙门地缝,深入体会流水下切和地壳抬升的强大力量。在行进中,三位教师详尽讲解了流水下切过程,并耐心解答了同学们钙华形成、两层沉积岩交界裸露部分呈红色等问题。最后实习队伍在地缝开放区尽头结束了第一天的行程。
第二天,实习队伍乘车来到武隆喀斯特溶洞——芙蓉洞,仔细认识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三位教师带领员工沿着溶洞步道依次认识钙华池、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鹅管、石花、卷曲石等喀斯特溶洞典型景观,讲解石灰岩表面结皮、双头石笋的形成原因,最后抛出问题让员工们思考:为什么有的石笋顶部是尖的,而有些石笋顶部平坦甚至还有凹陷?启发员工积极讨论。老师们带领员工离开溶洞之前,引导员工仔细观察带有青苔的石笋,带领员工反思由于人类的活动给溶洞带入外界生物、人造光,破坏地下脆弱的溶洞生态等问题。
实习的最后一站是考察河流地貌。在芙蓉江上乘坐游船,观察河流作用形成的V字型地貌,领略优美的江水景观,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三位教师梳理总结了实习期间观察到地貌之间的演化关系,让同学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此次课程实习不仅让员工们综合认识了地球复杂构造运动、气候、流水等作用形成的奇特地貌,还学会通过观察喀斯特、流水地貌的特征,分析该种地貌的成因、分布规律,进而学会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此次实习进一步夯实员工的地貌学知识,也为今后师范生踏上讲台进行专业阐释打下坚实基础!
供稿:2020级地理科学(师范)2、3、4班
摄影:麦惠鑫 倪如意 刘存卉子
审核:杨平恒 孙嘉璇 岑雨濛